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4542

主题

0

好友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6
性别
保密
帖子
9226
注册时间
2007-3-25

建设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7 11:05: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权威推荐:郑州大学2023年考研内部权威资料【点击查看】
总部地址:郑州大学主校区育博书店
考研咨询热线:13633846090(同微信,请优先微信联系)
---------------------------------------------------------------------------------------
  1、十九世纪中国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1860年,又通过《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1849年,葡萄牙强占澳门半岛。1887年,通过《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取得“永居管理澳门”权。
  俄国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于1858年胁迫中国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0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81年,《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2、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人编成《四洲志》。魏源根据林则徐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于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严复在1895年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揭示的中国革命必然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制定了中国革命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客观上已经表明中国革命包括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革命的历史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它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决定了革命的第一步必然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而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五四运动以后,这种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肩上。这种革命性质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已不是一般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中国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决定了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革命向前发展,只能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于是,革命的第二步,即社会主义革命便成为历史的必然。实践证明,中国革命两步走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它是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太平天国的制度建设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首都,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太平天国起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洪秀全等希望通过这种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因此,《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农民起义军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达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等思想的发展和超越。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1859年,洪仁玕由香港至天京,不久便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洪秀全赞同绝大部分条款,并下令镌刻颁布,但未能付诸实施。
  5、洋务运动的兴起
  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洋务运动兴起。为维护清廷统治,部分官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被称为“洋务派”。
  冯桂芬最早表述出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他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后被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秉承“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思想,提出“自强”、“求富”之主张,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这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洋务新政并非使中国朝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当时,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一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6、戊戌维新运动
  甲午战争的惨败,产生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变法维新思潮逐步形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也逐渐形成。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积极宣传维新主张。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并在1895年发起“公车上书”。他们的重点放在争取光绪及其周围官员的支持上,希望自上而下实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变法开始。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在以慈禧为首的保守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下最终夭折。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被保留下来,其余新政大都被废。
  7、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工作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903年,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强调中国人民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写《革命军》讴歌革命,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警世钟》、《猛回头》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揭露清廷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武力推翻清政府。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8、三民主义
  分为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是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把上述内容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主张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土地国有。但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族主义不是简单的排满,不是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结束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其媚外政策。但民族主义未从正面鲜明提出反帝主张。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为条件来换取列强支持。2.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此即孙中山所说之政治革命。孙中山强调政治革命应当与民族革命并行,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集二者于一身的清政府。民权主义虽强调要建立民国,却忽略了广大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真正的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3.民生主义:在当时指“平均地权”,即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平均地权”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吸引广大工农群众。
  后来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求得各民族平等;民权主义是要建立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为中心。这就是以三大政策为实质的新三民主义。
  9、辛亥革命
  1911年爆发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标志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开始,1905年孙中山联合其它革命团体组成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通过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了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12月下旬孙中山回国,经十七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不久组成了临时参议院,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政权被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代表袁世凯所窃取,革命宣告失败。
  10、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并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移至北京,《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
  《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因此获得广泛赞同,影响深远。在封建主义还占支配地位之时,这些启蒙思想家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仍振聋发聩。
  新文化运动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上的障碍。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根本就行不通,所以他们所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中国。
  11、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遭镇压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中共认识到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不能取得胜利。此后,中共决定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关于合作方式,中共二大提出,实行“党外合作”。共产国际驻中国的代表马林提出“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各革命阶级联盟。马林说服了中共领导人。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孙中山主持。大会对三民主义作出新解: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同中共民主革命阶段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2.中间势力是最危险的敌人
  “中间势力是最危险的敌人”是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及其代表人物为主要敌人、并加以打击的政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左”倾机会主义者推行了这一政策。
  1932年1月9日《中央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中指出第三党的“和平政府”等主张,都是维护国民党统治,他们是最危险的敌人,应用主要力量打击这些反革命派。这一“左”倾冒险主义政策拒绝争取与团结中间力量和利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组织反帝反蒋统一战线,集中力量打击蒋介石反动集团的正确方针,是使共产党陷于孤立的孤家寡人策略。
  13、华北事变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决心以武力把“满蒙”从中国分割出去。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制造事端,挑起战争,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侵占中国。次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1931年7月,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
  1935年,在制造一系列事端后,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中国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接着,日军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这就是华北事变。
  14.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1936年5月5日,毛泽东、朱德代表红军发表《停战协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
  8月26日,毛泽东指示我党与国民党谈判的正式代表潘汉年说:因为南京已开始了切实转变,我们政策重心在联蒋抗日。为了统一全党的策略思想,认真贯彻执行“逼蒋抗日”方针,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于9月1日向党内发出了《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15.王明右倾投降主义
  1937年8月党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而王明于1937年返回延安后在十二月政治局会议上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右倾投降主义观点。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全会认真总结了一年多来党的工作,批准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正确路线,批判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样,在党内外一度曾造成广泛影响的王明右倾投降主义,便基本被克服下去了。
  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全民族的抗日的各阶级联盟。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省瓦窑堡举行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战线的策略方针。毛泽东于27日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民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抗日民族统一线是一个包括进步力量(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其他小资产阶级)、中间力量、一部分地方实力派和其他爱国分子和顽固力量(以蒋介石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目的是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以对付共同的民族敌人。中国共产党坚持了独立自主原则,并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人民武装力量,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在各阶级的相互关系上,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执行了“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依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7、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华北事变后,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国民党军警镇压。16日,1万多学生和市民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随后举行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了。
  1936年5月,在共产党人的积极参与下,宋庆龄、沈钧儒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5月,中共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反蒋抗日”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9月1日,中共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的红军。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937年2月,中共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次日,中共就通电全国,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抵抗日本侵略。8月,国共两党达成相关协议,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迅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又发表了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宣告了两党再次合作。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18.“第三条道路”的破产
  “第三条道路”又叫“中间路线”。这条道路实际上就是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是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民盟等民主党派拒绝参加伪国大,否认伪宪法等以后,国民党当局更加紧了打击民盟。
  “第三条道路”的拥护者迅速发生分化,大部分人接受了我党关于时局的主张,公开发表宣言,声明反蒋、反美、联共、联苏,并同我党一道开展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斗争。
  19、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根据地内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这样,农民负担减轻,抗日和生产积极性提高;地主利益得到照顾,利于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在解放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同步的是解放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1946年5月4日,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政策。通过清算斗争等形式,到1947年下半年,2/3的解放区基本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转入战略进攻后,为维护农民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1947年7月至9月,中共在河北平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20、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的五种经济形式
  建国初期,我国国民经济中有五种经济成份,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是领导成份。在1956年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
  21、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次中央全体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毛泽东指出:我国的财政经济情况开始好转,但不是根本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为创造三个条件,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团结一致、做好八项工作:争取在三年内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毛泽东根据国内外的形势,阐述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思想,指出:我们决不可树敌太多,四面出击全国紧张,要团结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帝国主义进攻,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稳步前进。全会制定的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战略策略,对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及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2、三反五反运动
  1951年底到1952年中,在国家机关、部队和国营企业等单位中开展的三反斗争和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的五反斗争的统称。1951年底,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在国家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斗争。随着斗争的深入,揭露出不法资本家大量违法的严重事实。1952年初,又在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了“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
  三反五反运动惩治了少数贪污犯罪分子,教育了广大国家工作人员,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为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基础,运动于1952年夏结束。
  2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一体两翼”
  党中央在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可以把总路线比喻成“一体两翼”:“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体两翼”。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 ( 豫ICP备07041838号 ) |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Powered by 育博书店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