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4542

主题

0

好友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6
性别
保密
帖子
9226
注册时间
2007-3-25

建设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3 10:53: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权威推荐:郑州大学2023年考研内部权威资料【点击查看】
总部地址:郑州大学主校区育博书店
考研咨询热线:13633846090(同微信,请优先微信联系)
---------------------------------------------------------------------------------------
  2012年考研复习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复习考生们也越发紧张和重视。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各个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难点内容需要广大的2012年的考生们注意。为了让大家更有针对性的复习,万学海文(微博)政治考研辅导专家们特别总结了这些科目的重难点,以供广大2012年的考生们参考复习。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专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1.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3.国际指导:共产国际的指导。
  4.思想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和伟大意义
  1.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其历史特点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一方面,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而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他们很少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期望。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第三,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预示着中国的光明和希望。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一大”(1921、7、23,上海)。(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
  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1922,上海)。
  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3.“三大”(1923):1923 年6 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会议彻底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议明确提出了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意思。④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2)意义: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
  (1)内容: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②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2)意义: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①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②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③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2.“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②说明了全国胜利的局面下,采取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已经结束,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③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①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 个历史性文件。
  ②《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
  2.“八大”(1956)
  (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4.“十二大”(1982):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②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5.“十三大”(1987):①突出贡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③大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十四大”(1992):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②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7.“十五大”(1997):①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②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③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
  8.“十六大”(2002):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②大会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③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9.“十七大”(2007 年):
  (1)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4542

主题

0

好友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6
性别
保密
帖子
9226
注册时间
2007-3-25

建设

2#
发表于 2011-11-23 10:54:26 |只看该作者
 四、中国共产党诞生分析题命题角度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2.结合中国共产党90 年的发展历史说明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3.90 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是怎样完成的?
  4.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建设?如何加强党的建设?
  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专题
  一、抗日战争期间的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期间的两条抗战路线:
  ①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
  ②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抗战。
  2.抗日战争期间两个战场的抗战情况:
  (1)国民党正面战场:
  ①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比较积极抗战,先后组织了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__武汉会战),承担了主要的抗战任务,但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还是丧师失地,一溃千里。
  ②进入相持阶段,由于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方针,正面战场出现豫湘桂战役大溃败。
  (2)共产党敌后战场:
  ①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在全面抗战路线指引下,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为抗战前线,从日寇手中夺回大片沦陷国土,严重威胁敌人后方。
  ②相持阶段,中共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克服困难,采取一系列措施,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③反攻阶段,中共领导的武装成为对日反攻的主要力量。
  (3)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两个战场是国共合作抗日的体现,他们互相依存,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作出贡献。
  ①抗战初期,没有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就没有相持阶段的到来。
  ②相持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没有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
  二、抗日战争的地位、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基本经验
  1.抗日战争的地位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占世界总人口4/5 的60 多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法西斯侵略者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也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1931 年到1937 年独自抗战,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战场每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 万人中,有150 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另一方面,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战场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又不能全
  力南进,减轻了盟军的压力,并为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伟大贡献。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 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表现在: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③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⑤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
  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形成背景和原因:1931 年日本发动九o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②1935 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1935 年,中共中央在陕北的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
  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⑤1937年8 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⑥1937 年9 月22 日,国民党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 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变化:①1931 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政策是“反蒋抗日”。②1935 年12 月25 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之后,1936 年5 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9 月1 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1936 年12 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也是中共“逼蒋抗日”方针的成功。③1937 年9 月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联蒋抗日)
  5.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的特点: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时,由于阶级成分的复杂和利益的差异,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民党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产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比较两次中日战争
  1.19 世纪和20 世纪的两次中日战争有怎样的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1)19 世纪的中日战争是指发生在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这次战争以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宣告结束。20 世纪的中日战争是指开始于1931 年的抗日战争,这次战争以日本投降,中国收回台湾以及澎湖列岛,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而宣告结束。
  (2)两次中日战争之所以结果不同,原因是:第一,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第二,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通过比较19 世纪和20 世纪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果,你得出什么历史启示?
  ①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
  ②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③两次中日战争失败和胜利的不同结果教育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 ( 豫ICP备07041838号 ) |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Powered by 育博书店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