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0

主题

0

好友

3000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8Rank: 8

升级  0%

UID
9599
性别
帖子
70
注册时间
2007-12-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4 10:44:34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权威推荐:郑州大学2023年考研内部权威资料【点击查看】
总部地址:郑州大学主校区育博书店
考研咨询热线:13633846090(同微信,请优先微信联系)
---------------------------------------------------------------------------------------
药剂学导师简介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校骨干教师,药剂系副主任,药学院学位委员会秘书。1993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2000年硕士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剂专业。主要从事药剂学、药学文献检索和药事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新制剂与新型给药系统和药事管理方向。获郑州大学2002-2003和2003-2004两学年教学优秀二等奖,郑州大学第二届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多次获得校级“三育人”。曾获河南省科学进步二等奖,主持省教育厅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先后主编《药学文献检索》郑州大学出版社和《药剂》中国人事出版社;副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药事管理》科学出版社、《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和《药工》中国人事出版社;参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工业药剂学》高等教育版社 10万字及多本专著。


张正全, 1965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同年分配到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工作,1998年华西医科大学药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1年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剂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2001 07-2002 07永信药品工业公司药剂课负责药剂研发工作,2003 01-2004 10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负责新品研发工作,2004年被评为副教授,2005年7月到郑州大学药学院工作至今。在教学与科研的实践过程中,参与和完成多个药物新剂型的研发,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共发表论文多篇,如在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等多个核心期刊发表研究学术论文,参与两部药学专著的编写,现主要从事新型给药系统研究。

胡玉荣,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制剂专业,曾从事车间管理和新药研发,其间参加完成四类新药氧氟沙星的中试和申报工作,完成黄连素及乙酰螺旋酶素包衣片的工艺研究; 1994年进入郑州大学药学院从事药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同年在中国药科大学平其能教授的指导下进修药剂专业一年,回校后,组建药剂学、生物药剂与药动学理论课和实验课,1999年药剂学被评为校优秀课程; 2006年9月-2007年8月在北京大学药学院做访问学者,在张强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质粒DNA的载体给药系统研究。近年来参编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剂学实验指导》等全国统编教材,并参编2部专著。现从事药物新剂型和靶向给药系统的分子药剂学研究,参加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或参与多项横向和纵向科研课题,曾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先后在国际国内著名刊物《Eur J Clin Pharmacol》、《Act Pharmacol Sin》、《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和《药物分析杂志》等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一篇。
王艳芝,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4-2001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先后获得中药学本科及药剂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12月到郑州大学药学院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本科《药剂学》、《现代给药系统专论》,研究生《中药制剂专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或参与多项横向和纵向科研课题,近年在SCI收录期刊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胶体型给药系统的研制、抗肿瘤药物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等。

赵永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青年骨干教师。200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物制剂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药剂学、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物理药剂学和新型给药系统专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水包油包纳米粒亚微乳的设计及其细胞内动力学研究”(No.30672553)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抗癌药物纳米制剂的细胞内动力学研究”(No.20050335044)各一项、省厅级课题多项。目前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课题“具有长循环和肿瘤靶向特点的抗癌药物亚微乳研究”一项,厅级课题两项;参与河南省重大公益科研课题“新型抗脑缺血药物丁基苯酞衍生物研发”一项。曾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浙江省优秀科技论文奖一项。申请发明专利两项。在《J Pharm Pharm Sci》、《J Pharm Biomed Anal》、《Acta Pharmacol Sin》、《Chin Med J》、《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参编五部。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制剂与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及药物动力学等

郭新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1-1995年在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精细化工专业本科学士学位,毕业时被推荐免试攻读物理化学硕士研究生,1998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毕业至今到郑州大学药学院工作,2006年9月至今正在职师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崔福德教授攻读药剂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讲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制药工程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编专著一部,近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抗肿瘤药物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等。


付晓丽,在读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至今,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药事管理与社会药学。2005年8月到郑州大学药学院工作,先后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等荣誉称号,并于2007年12月被评为河南省文明教师。近三年来,在核心期刊或学报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二篇,独译28万字的英文原著一部,主持并参与四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张壮丽,1978年生,博士,硕士生导师,1999年河南中医学院毕业,2001年~2004年在云南中医学院攻读中药学硕士研究生,2004年~2007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药学博士研究生,于2007年7月到郑州大学医药科学研究院工作。参与过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工作。目前开展的研究工作:微囊掩味技术研究(院博士科研启动金)。近几年来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成药》、《时珍国医国药》、《华西药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 ( 豫ICP备07041838号 ) |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Powered by 育博书店

回顶部